k8凯发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传承与发展,只有传承才有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提升。摄影也不例外k8凯发,所谓古典工艺是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才有的叫法。简言之,工艺和思想造就了摄影艺术,工艺是摄影的方法和手段。在尝试和探索摄影工艺的道路上,有这样一对既是师徒又像好友的父女。
父亲马震曾经从事税务工作长达30年,后任教于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主讲《感光材料原理与应用》和《暗房技术与技巧》。多年来,他一直努力探寻摄影古典工艺新的发展途径,自己研究配制银盐感光乳剂和其他感光材料,并在木板、石材、画布、玻璃等介质上放大印相、呈现影像。通过运用不同基底材质,他试图找到摄影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以新的角度诠释作品的内涵。女儿马天歌则是一位独立摄影人,因个人喜好及家庭环境熏陶,自小学习文学和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探索。她喜爱运用摄影传统工艺与特殊材料相结合,运用特殊表达方式与影像内容相结合。
马震:大概是20年前,我偶尔看到一档介绍画家在鹅卵石上作画的电视节目后突发奇想,考虑是否可以把照片也如此印放呢?当时数字影像刚刚兴起,摄影主要还处在传统影像呈现时代,所以工艺选择自然落在了传统上,至于古典工艺其实是在传统工艺探索进程中被发现、了解并逐渐深入的。在我的创作中,选择古典传统工艺表达,完全是个人的认知。事实上,古典、传统、数码工艺并不是割裂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后也会更加紧密。
马天歌:很小的时候,我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摄影”这个词汇,更多是看着父亲一个人在暗房工作,偶尔也会想去“体验一把”。真正接触摄影后,我最初更热衷于直接用相机去表达感受。虽然使用胶片拍摄,也要在暗房里操作,但那时从父亲手中接过“成品”后,并没有深究太多。反而直到摄影进入数字时代后,通过关注父亲的朋友圈和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一系列他的作品和指导学生们开展的相关活动,我才真正被这些工艺所展现的丰富内涵和广阔的表达力所震撼。于是,我出于好奇k8凯发,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创作,发现这种表达方式和制作出来的作品是我所喜爱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投入了更多时间在古典工艺上,感情也从喜爱变成热爱,最终选择以之为自己的事业。我非常赞同父亲的观点:“我们没有理由去丢弃任何一种人类文明。”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也不会放弃不同的表达方式,融合与创新是我未来会更多考虑去做的。
马震:年轻一代对老一辈所从事的事业,都会有一个审视判定的过程,并不断反复和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很早就知道女儿对文学情有独钟,尤其在古诗词韵律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上大学时她却选择了法律专业,对此我理解。但摄影,实际上是一直伴随着她的,当她郑重地告诉我要将摄影作为她人生的一个选择时,我也没有犹豫地接受了。至于她今后还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取决于她自己,我无法做出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会帮助她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天歌:我确实有压力,但这些也催促着我前进,有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艺和术密不可分,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术”最终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艺”表达。因此,我一直将摄影工艺包括父亲的工艺作为一种手段,去表达我看到和想表达的世界。
马天歌:会的。父亲是1963年出生的人,可思想依旧很年轻,他时常会蹦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带给我许多创作灵感。我深刻领悟到父亲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积淀是离我最近的“百科全书”。
马天歌:首先是要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父亲在“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更偏向后者。起初会因类似一个量杯没有归位的问题挨骂不少,那时我也很不理解,后来发现井然有序的便利后,就一直坚持下来。第二是禁止“纸上谈兵”。早期我曾茶饭不思地研究摄影和工艺上的中英典籍,很多时候会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去做k8凯发!”。我大多数的进步是因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
马天歌:父亲亦父亦师,实际上我很难将这两重身份剥离开。在我生命的重要节点上,父亲总是严厉的。我还记着父亲从我两三岁开始就叮嘱的八个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的成长是经历过一些波折的,父亲告诉我要把苦难当做财富。事业上父亲对我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曾伤感地对我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这个世界,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依然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稳稳地站立。父爱如山,我想我需要尽一生去理解这四个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