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这是2020年的除夕夜,疫情使得除夕夜变得冷清了,但这些人还是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是交警、医生、环卫工人……”刘舍民一边翻阅照片一边介绍自己的摄影作品。
他说,自己虽然是摄影零基础,但这些年一直热爱摄影,用自己的爱好记录烟火人间,传递正能量,他觉得很有意义。
“我们小区的门卫大叔是高中文化,却热爱摄影,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很多摄影作品被媒体刊发,他自己默默坚持用镜头记录除夕夜交警、急诊医生、环卫工人、普通市民的生活,非常让人敬佩。”家住西安市北关出版社家属院的王先生向华商报反映道。
4月10日上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北关十字的出版社家属院,在门卫室见到了66岁的“门卫大叔”刘舍民。
刘舍民老家是西安市灞桥区k8凯发,高中毕业后一直在老家当农民,2006年经人介绍到出版社家属院当门卫,一干就是18年。
“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更是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刘舍民说,在当门卫之前,自己是一名地道的农民,虽说自己是高中毕业,但在农村老家,从未接触过文字、摄影类的工作。到出版社家属院工作之后,这里的很多居民都是出版界、媒体界的从业人员,其中一部分是摄影方面的专家,他看着老师们拿着相机拍照片,心里非常羡慕,从那时起,心里埋下了一颗摄影的种子。
“这些老师对我都很好,其中一位贾老师,得知我对摄影感兴趣之后,开始教我摄影。她告诉我,买个相机没有必要,建议我先用手机学习拍照,我每次拍完照片,她就手把手给我指导,告诉我该如何构图,如何表现画面的重点k8凯发,慢慢的,我觉得自己摸索出了拍照片的窍门。”刘舍民说,自己也是在反复拍了四五年以后,才觉得自己的摄影水平入门了。
他笑着说,没想到自己十几年用镜头记录他人,尽头也成为了别人镜头下的主人公。
“我最初拍的,都是环卫工的素材。”刘舍民说,自己的工作是门卫,同时也是自强路社区的“萤火虫”志愿者,平日里和环卫工打交道比较多,最初他摄影的时候,也是拍的环卫工的图片。
“我给你们看看两幅关于环卫工的代表作,这两张照片在我投稿之后,都在相关报刊上刊发了。”刘舍民拿出两张报纸,指着上面的图片给记者介绍,“这一张是2018年1月9日,图片的名字叫《除雪》,那些西安突降暴雪,环卫工人们连轴转除雪,非常辛苦,我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辛劳。”
“这张图片名叫《酷热下的身影》,拍摄于2023年7月24日,那是西安最热的时段,七月流火,环卫工人不畏酷暑,依然在烈日下打扫卫生,为了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默默付出着。”
刘舍民说,他用镜头记录着环卫工人生活的酸甜苦辣,环卫工人给了自己拍摄灵感,也是自己摄影梦开始的地方。
“这组作品的拍摄时间是2020年的除夕夜。这一年非常特殊,就是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这个除夕,没有过年的喧嚣与热闹,全民宅在家里防疫抗疫,那个夜晚,我走上街头,用镜头记录了疫情下守护我们的人们。”
刘舍民说,自己沿着北关正街往南走,路过北大街十字,西华门十字,看到冷清的街头,交警们还在十字路口执勤,不管疫情多严重,他们都在岗位上坚守,“这种责任心感动了我,我拿起手机,拍下了交警执勤的镜头。”
“第二张照片拍摄的是交大二附院的急诊室,你看照片上,医生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面罩,当时疫情很严重,但是作为医生,不得不坚守在岗位上,守护其他市民的健康。”刘舍民指着照片非常感慨。
“其他两张照片分别是北关的环卫工人和莲湖区治安联防员,在万家团聚的除夕,他们依然在工作岗位上,正是因为有这些人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记者留意到,刘舍民的摄影作品,除了记录环卫工人、交警、医生等窗口单位的人员默默付出的场面,还有一部分是展现风景、风土人情的照片。
“这是我拍的雨后的大明宫,这是我经常带孙子来玩的地方,下过雨之后,有一种特别的美。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记录西安的美景,宣传西安,让更多的游客来西安走一走。”
还有几张让刘舍民津津乐道的照片,是在宁陕拍的,“我的儿媳是宁陕人,我在过年的时候去过那边,去了之后,我发现虽然都在陕西,但是陕南和关中的景色、风土人情都不一样,我拍下了那边的梯田,也用镜头记录了那边过年点燃篝火、举家团圆的温馨场面。”刘舍民说,在宁陕,除夕夜吃饭时,家家户户都会把老人扶到主位,即便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也都会请到,这种尊老、敬老的风俗让他非常感动,他用镜头也记录了很多这样的场景。
转眼,从接触摄影,到现在拍照得心应手,已经十几年时间了。刘舍民说,摄影改变了他的人生,“摄影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也提高了我的生活品味,通过摄影,我记录了生活中很多难忘的瞬间,等我老年的时候回忆起我的生活,每一天都有精彩的画面,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获。”
刘舍民说,未来,自己还会坚持摄影,坚持用镜头记录生活,“摄影是我的爱好k8凯发,能把自己的爱好转化为有价值的正能量,感染其他人,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善美,让外地游客看到美丽西安,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