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现场公布9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10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1位终身成就奖。其中,四川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项目——“琳琅满目的祭祀遗存——古蜀荣光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成功入选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这也是唯一一项入选9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的中国项目。
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项目于2019年底启动,遗址祭祀区新发现6座祭祀坑,面积3.5—19平方米,年代距今3200年至3000年,出土各类文物17000余件。
三星堆遗址获奖了,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现场摄影师余嘉,分享守着三星堆文物“醒过来”的故事。
1997年10月26日,三星堆博物馆(老馆)正式对外开放。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广汉人,但三星堆对于余嘉来说,一直是传闻中的一个名词。他知道家乡有一处不得了的文明古遗址,但并不了解这处古遗址对中国的意义何在。
直到那一天,三星堆博物馆开馆,余嘉受邀成为开幕式主持人,他回忆现场k8凯发,“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观三星堆文物。2002年,余嘉成为一名报刊记者,三星堆就是他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采访对象”。在拍摄新闻图片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三星堆文物的璀璨与神秘,从青铜深处透出的莹莹蓝晕、从黄金表层闪耀出的耀耀之光……他着迷了。
拍得越多,余嘉的情感越深,在他看来,文物与摄影师,其实是能对话的。文物承载美,摄影师发现美、记录美。
2007年,三星堆博物馆为庆祝建馆10周年,举办了《重走丝绸之路》活动,余嘉受邀担任特约摄影。在川滇两省1300多公里的考察中,余嘉充分认识到了三星堆作为中华文明长江中上游区域的高地,对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力之深、之广。
之后,余嘉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感”,“我有责任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古蜀文明的辉煌,让更多人知晓。”在很多次拍摄瞬间,余嘉表示都感觉到这些文物是有生命力的,仿佛正说着线年,他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地理》采用,频频登上各大媒体版面。无数人通过余嘉的照片,与三星堆邂逅。
从2002年到2021年之前,余嘉与三星堆文物的接触,都是在博物馆中完成“交互”的,用他的话说:“就像情侣刚谈恋爱,出门时都要打扮打扮,呈现的都是修饰后的一面。”到了2021年,随着三星堆遗址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余嘉被邀请进入考古现场,与深埋在地下的三星堆文物近距离亲密接触,他也是进入三星堆考古工作舱内拍摄出土文物的唯一一位第三方摄影师。
“眼前的三星堆青铜器,混着泥土、黯淡无光,彼此之间又相互交缠,难分彼此。这与我之前拍摄的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完全不一样,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去拍!”余嘉一边说,一边轻轻揉了揉太阳穴,哪怕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
他端着相机,扛着三脚架,在坑上到处找点位,始终不得劲,“不知道坑里能不能打光,能不能架三脚架,下去后会不会影响考古工作人员工作?”幸好遇到了徐斐宏。徐斐宏是3号祭祀坑的坑长,他给余嘉详细讲解坑下考古工作的要点,给他理清文物关系层,教会他在拍摄中如何保护文物。
“文物到底怎么拍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是我最想表达的主题。”文物虽然是“沉默”的,但是记录了不同时空、长久岁月的许多讯息,等到文物重现天日,它们一定是有话想说,“它们到底在说什么?我觉得这是摄影师需要去做的事。”
在拍摄三星堆3号祭祀坑出土的圆口方尊时,余嘉敏锐捕捉到了方尊的样貌,一半呈现在空气里,另一半埋藏在土下。“它努力期望呈现的美,让我当时有一种感动,我用明暗与虚实,拍出了这方青铜器努力重现人间的样子。”余嘉用破土重生为这张图片命名。
一年多的时光里,余嘉用相机记录下了10万张三星堆文物发掘、出土、保护时的照片,许多照片随着媒体报道,走进公众视线。公众的认可让他很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与回忆。
“有一张照片的‘灵感’是我梦出来的。”余嘉微笑着翻出了一张三星堆8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顶尊人头像。“《人民画报》选用了这张照片,泥土半遮面,是不是很神秘?”他追忆他在拍摄这方青铜顶尊人头像时,一直找不到好角度。
“结果当晚睡觉,梦到了这件器物。梦里呈现的角度,就是我想要的效果。醒来以后,我跟着梦境,记下细节,第二天来到发掘现场,拍下了令我满意的模样。”
“还有3号坑的青铜大面具,当时我差点就错过了!”余嘉笑着说。在青铜大面具出坑之前,露出地面已经3个多月k8凯发,但上面压满了象牙等文物,什么时候出坑,考古人员自己都不清楚。“那天我专门问了徐斐宏,他说没有出坑的计划,我就去其他地方办事了,但我出门还是觉得不对劲,就带上了全套摄影设备。”
结果他正在办事的时候,徐斐宏打来了电话,“老余k8凯发,快点,这边要出坑了!”余嘉一听大惊,一边说“等下我,马上来。”
来到了青铜大面具旁,两边已经围满了人,大家看到余嘉来了,赶紧挤出一个位置,他往起吊机前一躺,说:“我准备好了!”当时考古人员还提醒他:“你还是小心哦,万一掉下来砸到你!”余嘉回答:“那砸到我,我就认了撒!”
30厘米、50厘米、1米、1.5米……当青铜大面具吊到一人高时,余嘉按下快门,这张“跨越3000多年的凝望”就此定格,它也成为余嘉众多三星堆文物照片中,极具知名度和流传度的一张。
回想起在三星堆守着文物“醒来”的时光,余嘉很感慨。他认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可以让文物呈现有背景、有参照物,这样才能让公众解读时更加具象。
“很多人都很熟悉我照的那张‘烧烤架’,它的名字其实叫‘龟背形网格状器’。”这件器物如今陈列在三星堆博物馆中,不仅是博物馆的“新品”,也是祭祀坑的“新品”,甚至让现场考古人员都直呼“见所未见”。但实际上,在余嘉的眼中,它是一个“守护者”,是一个“大哥”,“它沉在祭祀坑的最底位,其他的文物一层层地安放在它上面,它默默守护着自己的‘兄弟’,又看着它们重现天日。”
余嘉的语调有些波动,动情地说:“我希望以后能整理出一套系列图片发表,让人们在聚焦它奇特的造型之外,也能感受到在现场的情感、情绪,这其实对人们更深入了解三星堆、了解古蜀文化,有更感性化的情绪价值。”
锦观新闻成都日报 记者 吴亦铮 图片 余嘉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文竹